第65章 六十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065

    公元前250年, 在嬴政刚刚过了九岁生日没多久,结束服丧的秦王柱,仅在位三天, 于夜中死亡, 号孝文王。

    嬴子楚继承王位, 立嫡子公子政为太子。

    同年,酝酿许久的东周文公, 为报昔日秦国讨伐周王畿、灭东西周君,联合六国准备借机攻打秦国。

    孝文王一死,刚刚稳定下来的秦国, 再次进入危难时刻。

    自此昔日在邯郸为质, 备受冷落的嬴异人,终究如吕不韦筹谋计划那般, 顺利登上了秦王的宝座。

    秦廷之上。

    赵维桢为论议夫人,是先昭王钦点的“倾听人”,得以佩戴诫剑, 站在高高的王座之下,不属于任何一派臣工。

    她抬起头, 目睹着嬴子楚换上一身玄色朝服,缓缓落座。

    在他的身后, 刚刚丧夫的华阳夫人同样以嬴子楚嫡母、秦国太后的身份出现于朝堂之中。

    这大概还是秦廷第一次同时出现两位女性在朝的场面。

    尽管没出孝期、不戴旒冠, 可坐于上方的嬴子楚,不知是因为那个位置,还是因为登上王位后不必再避讳锋芒, 仍然是彰显出了几分平日不曾拥有的威严和肃穆。

    “国君新丧, 正是危机之时。”

    秦王子楚也不与群臣客气, 直奔正题:“东周公牵头, 领六国之兵,欲趁秦国国丧发难。而当今寡人刚刚即位,为备战事,诸多事项无暇分身。由此寡人愿封不韦先生为秦国相国,为寡人排忧解难,诸位以为如何?”

    赵维桢的视线不免瞥向吕不韦。

    他身为太子太傅,到底是站在了群臣的前方。此时的吕不韦却是微微低着视线,不知道在想什么。

    吕不韦没反应,但其他人反应很大。

    尤其是阳泉君。

    在场谁不知道,阳泉君为相国之位奔走了大半年,眼瞧着胜利在望,结果秦王柱就像是那夜间开放的昙花,一眨眼就没了!

    至于秦王子楚的选择,群臣毫不意外。

    不选支持他、指导他,于秦王有大恩的吕不韦,难道要选阳泉君?

    秦王子楚就是仰仗着华阳太后才成为了太子,如果相国之位交给阳泉君,那岂不是完全受制于楚人!

    就此,虽有人面色难看,有人窃窃私语,但一时间,倒是没人站出来反对。

    秦王子楚见状,看向吕不韦。

    “先生还不出来受封?”他道。

    待到此时,吕不韦才走出来,深深朝着秦王子楚一拜。

    “谢王上。”

    一拜之后,宦官就将相印送到了面前。

    有那么一刻,赵维桢确实在吕不韦那张清隽出尘的面孔中,寻觅到了几分明晰的喜色。

    但那迅速一闪而过。

    吕不韦接过相印后,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秦王子楚又道:“既是不韦先生为一国之相,恐不再有时间去指点太子功课。论议夫人孟隗护太子回国有功。她在齐、在秦有办学经验,寡人愿任命孟隗夫人为太子太傅,领教导太子之之责。”

    话音落地,连赵维桢都是微微惊讶了一下。

    这么快?!

    她抬头看向王座上的秦王子楚。

    任命吕不韦就够有争议的了,赵维桢本以为任命太傅会往后稍稍。没想到秦王竟然放在一起提了出来。

    赵维桢还没说话,秦王身后的太后缓慢地清了清嗓子。

    “孟隗夫人本就一直在照顾指点太子政,如此任命,倒也无可厚非。”华阳太后冷淡地说:“然而自古以来,这周王朝就没有出现过夫妇同朝为臣的先例。王上如此抉择,还请三思。”

    来了来了,又是“没先例”。

    若非在朝堂之上,赵维桢真的很想送华阳太后一个白眼。

    自打之前撅过华阳太后一次之后,赵维桢和她的关系就急转直下。如今太后亲自出言反对,可见是对赵维桢多么耿耿于怀。

    话说得亮堂,但多少有点私人恩怨在里面。

    这样……

    赵维桢倒是明白秦王子楚的套路了。

    若是先任命吕不韦,再拖上一段时间任命赵维桢,那肯定是要任命一次讨论一次,或者再多来上几次朝堂吵架,各方势力拉扯个半天,也不一定能正式定下职责。

    但现在秦王一气儿提了,讨论得好,两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讨论得不好,群臣碍于吕不韦和赵维桢的面子,也得退让一番,留下一个位置给夫妇二人。

    吕不韦事先没说过,这恐怕是秦王自己的想法。

    子楚这个人……

    赵维桢心中暗道好笑:真是什么样的国君配什么样的丞相,如此套路,倒是和吕不韦惯用的伎俩如出一辙。

    她迅速在心中整理好思路,然而赵维桢还没来得及站出来反驳,向来在朝堂上低调沉默的吕不韦,率先一步,站出列来。

    “太后所言即是,放眼列国,确无夫妇同朝为臣的先例。”

    吕不韦言语恭敬,只听前半段话,仿佛是在认同太后。可说到最后,他语气平静,话锋却是一转:“然而无先例,却并非于礼不合、于法不容,而是因为除却孟隗,尚无第二名女子正式入朝为臣。”

    说完,他抬头看向华阳太后。

    “敢问太后,这中原各国,可否有兄弟 、父子同朝为臣的先例?”吕不韦问。

    华阳太后猛然一顿。

    她知道自己出言,肯定会遭到反驳,但是没想到反驳的竟然会是吕不韦本人!

    好个吕不韦,若非是她扶持,一介贱商,怎会有如此地位?

    在朝堂上针锋相对,华阳太后当即就来了火气。

    “相国这是才嘲讽我不读史、不懂政不成?”她尖锐道。

    “并非。”

    再大的火气、再诛心的质问,朝着吕不韦直接刺过来,也为他谦逊平和的姿态而化解。

    吕不韦似是抱歉般向太后行礼,而后挺直身板,认真说道:“既然父子、兄弟同朝为臣的事情屡见不鲜,夫妇有何不可?至少我与孟隗不同姓、非血亲,要论关系,夫妇反而还要远一些——比太后与阳泉君可要远得多。”

    阳泉君闻言,难以置信地看向吕不韦。

    这人得势也就罢了,还蹬鼻子上脸起来了。阳泉君与吕不韦相识数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吕不韦如此咄咄逼人的一面。

    “再者。”

    吕不韦又道:“孟隗本就为太子政的先生,已教导太子多年。太后若是觉得不妥,是觉得有比孟隗更合适的人选么?若无人选,又为何出言反对?”

    华阳太后被说得哑口无言。

    先昭王宠爱公子政,导致公子政早早就出现于臣工面前,大家习以为常,更是对公子政的性格多少有些了解。

    当今的太子虽年幼,但性格极其强硬,颇有先昭王那般说一不二的姿态。

    他与孟隗夫人关系亲密,形同第二位母亲,要为太子政更换先生,他那一关就不好过。

    更遑论,孟隗夫人是先昭王钦点的先生!

    为了培养太子政,先昭王还允许孟隗夫人在咸阳办学。这么大的脸面在,谁敢说孟隗教书不行?

    如此,吕不韦说得完全在理。

    既然不打算为太子政更换老师,那太傅的位置早晚都是赵维桢的。

    拖到之后给,和早给又有什么区别?

    如此一来,本来还觉得不妥的臣工也立刻熄了火。

    赵维桢早晚都是太傅,这个事实无法更改。那何必站出来讨人嫌?

    见没有人反驳,阳泉君顿时不爽了。

    “这里是秦国的朝堂。”他率先打响第一炮:“不是你吕不韦夫妇的朝堂!”

    吕不韦挑衅他,他也毫不客气地出言还击。阳泉君同样站了出来。

    “王上,如此讨论孟隗夫人的资格,实属是混淆重点。”阳泉君道:“即使兄弟、父子同朝为臣,也断然没有一个做丞相、一个做太傅的道理。从今往后,这秦国岂不是成了夫妇二人的一言堂?”

    有阳泉君开头,群臣立刻议论纷纷。

    只是,向来在文臣辩驳时看戏的武将们,率先站了出来。

    嬴摎第一个出言:“阳泉君此话,末将不同意。我秦国一向是论功行赏、论功为官。不韦先生、孟隗夫人,于秦均有大功。不论是谁,都当得起王上任命的位置,难道因为二人为夫妇,反而就不赏了?如此下去,才是真的开了有功赏不得的先例,于秦有害啊!”

    “嬴摎将军说得是。”蒙骜同样站出来:“况且,阳泉君说不韦先生与孟隗夫人会把持朝政,末将以为完全夸大了。太傅之责,在于教导太子,怎会与朝政有关?孟隗夫人为秦做事,兢兢业业、毫无所求,如今只是将夫妇二人该有的东西给他们,并不不妥。”

    如此,则看出来朝臣们的态度。

    嬴摎为嬴姓宗室,且打过赵国、与吕不韦多有接触,自然是站在秦王子楚的立场上,支持吕不韦成为相国。

    而蒙恬、蒙毅与赵维桢关系很好,蒙骜还有一位远亲孙辈在赵维桢的学堂读书,他理所当然地支持赵维桢。

    阳泉君自知没有道理,也不愿退让,说话难免尖刻起来。

    “都在讨论是否给她太傅的位置,这还叫毫无所求?”他攻讦道。

    赵维桢:“……”

    这话你也好意思说?

    “君上,此言过了吧。”她扬起笑容,第一次出言:“敢问阳泉君,你站在秦廷之上,是否有所欲求?这朝堂之上,列位群臣,又是否有所欲求?”

    她的话语落地,在场没一个人敢说话。

    因为他们当然有所求!

    不是为了封官加爵,谁会为秦廷效力?

    在场一个两个的,除却秦王本人,谁也没资格说她赵维桢贪婪。

    赵维桢不想要,他们可以称赞;但倘若赵维桢想要,他们最好闭嘴。

    最终还是蒙骜接着出言,打破了秦廷之上的沉默。

    “禀王上,这一年来,墨家钜子改革、推广农具,颇有见效。”蒙骜道:“其中孟隗夫人提供图纸,主导钻研,是一桩大功;而不韦先生投入资金、负责推广,亦有不菲功劳。我听钜子言,种植、收割的新农具,既能省力,又能提高效率,待到秋收时,自然会带来更多的收成。”

    “可不是?”

    嬴摎赞同:“这些年孟隗夫人推广农具,粮食产量大为提升。这攒下来的粮草,都能再打两轮东周公了!”

    武将们最在乎的就是征兵打仗,这可是与他们封爵息息相关的事情!

    所以赵维桢在武将之中,声望要高得多。

    嬴摎一说,其他将领纷纷符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